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协办的第七届桥梁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国际会议在湘潭顺利召开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12-30 [来源]:

2024年11月29日-12月1日,第七届桥梁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国际会议(ICEISMB 2024)在湖南湘潭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同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共同举办,我院协办,会议旨在推动桥梁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领域的科学发展,为桥梁建设与工程安全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周绪红、陈政清、郑健龙、郝洪,加拿大工程院院士Tony Yang及来自国内外百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近400名专家学者与会。学院院长匡希龙,副院长沈炼,青年教师雷旭,易驹等8位老师参加了此次盛会。沈炼副院长担任此次会议组委会副主席,雷旭、易驹、罗世林、潘小旺、刘欢、张肖雄等6位老师分别进行了学术汇报,分享了我院在桥梁与结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期间,雷旭副教授作了《悬索桥串列双索附加矩形灯具的气动干扰机理研究》的专题报告。雷旭副教授从目前悬索桥串列吊索安装矩形灯具后已发生的大幅振动实际案例入手,基于流固耦合计算原理与重叠网格计算方法,采用CFD仿真手段得到了附加矩形灯具后的串列索气动力和气动响应特征,并通过涡量云图分析详细阐述了其气动干扰效应产生机制。

易驹副教授就其科研成果作了《锈蚀影响下钢绞线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的专题报告。易驹副教授针对锈蚀桥梁结构耐久性能退化问题,考虑混凝土胀裂约束退化、钢绞线多丝捻制构造等特征,建立胀裂约束退化下捻制钢绞线粘结强度精细模型,提出考虑旋转滑移的锈蚀钢绞线粘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揭示了实际应力状态下锈蚀钢筋/钢绞线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机理。

罗世林副教授就其研究成果作了《新型排水抗滑桩的性能及其在水库滑坡中应用》的专题报告。罗世林副教授指出滑坡是中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其中由降雨和水库水位变化引发的滑坡占约83%。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滑坡造成的损失排名第一。他提出一种新型排水抗滑桩,并从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岩土试验中验证了新型水抗滑桩在水库滑坡治理中的优势。

潘小旺博士就其科研成果作了《一种基于GAN的任意排列群体建筑平均风场预测方法》专题报告。潘小旺博士指出风灾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给我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亿。由于干扰效应的存在,城市中心的风场难以预测,给抗风设计带来困难。他提出一种基于对抗神经网络来预测群体建筑中平均风场的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预测群体建筑周围的平均风场,准确率超95%,给城市建筑群的防风减灾提供了思路。

刘欢博士就其科研成果进行了专题报告,题目为《基于钻孔应变场的钢构件内部应力测量方法研究》。刘欢博士针对当前有损与无损应力测量方法在钢构件内部应力测量中存在的准确性、简便性和经济性问题,基于钻孔引起的表面应变场,结合理论推导,提出了一种用于测量钢构件内部双轴应力的解析方法。刘欢博士还通过有限元数值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在几种典型工况下的可靠性,并系统地分析了级数项、应变测点布置、模拟误差等关键因素对所提方法应力分布预测效果的影响。

张肖雄博士就其科研成果作了《基于EKF的大跨度桥梁阻尼比识别方法研究》的专题报告。张肖雄博士总结了阻尼比对大跨度桥梁涡振性能的影响及识别的重要性,基于EKF算法和振动数据提出了大跨度阻尼比系数的识别方法,并通过数值及试验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与会专家学者对我院教师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与领域内专家的交流,扩大了我院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对提升我院学科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